中医养生知识
发布日期:2015-09-14浏览:2556
中医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在我国流传发展了几千年,从最早的《黄帝内经》《神农草本》到《伤寒染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到公元14世纪明代著名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于1578年写成了世界名著《本草纲目》是早期最为完善的医学。
中医诊断主要靠四诊,即望,闻,问,切。望诊主要看形体,面相。闻诊主要听呼吸和讲话声音,嗅身体的气味;问诊,主要是询问病历史及近期的多种症状;切诊,即是切脉,南方人称“把脉”。把脉需要病人不吃早饭,静坐60分钟。方能准确,而且要相当深厚的中医相应地加强了其它三诊。而我们“好享受”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手诊,因此诊断地准确度高些。
内部脏腑阴阳失衡,因此治本需调理阴阳平衡。中医诊病首先要明辨阴阳,阴阳不辨,调病往往是南辕北辙。例如:肾虚分阳虚和阴虚。阳虚者滋阴,腰越来越痛,阴虚者补阳,腰越来越酸。通过望诊辨阴阳主要从四个方面看。
1、形体:阴虚形瘦,阳虚形胖。
2、舌象:阳虚舌质淡,舌形胖,苔白,苔厚;阴虚舌质红,舌形瘦,苔少,苔薄。
3、神情:阳虚气短,懒语,抑郁不欢;阴虚燥热不安。
4、寒热:阳虚怕冷,阴虚怕热;阳虚者出凉汗,阴虚者出热汗。
中医诊断主要靠四诊,即望,闻,问,切。望诊主要看形体,面相。闻诊主要听呼吸和讲话声音,嗅身体的气味;问诊,主要是询问病历史及近期的多种症状;切诊,即是切脉,南方人称“把脉”。把脉需要病人不吃早饭,静坐60分钟。方能准确,而且要相当深厚的中医相应地加强了其它三诊。而我们“好享受”在此基础上增加了手诊,因此诊断地准确度高些。
内部脏腑阴阳失衡,因此治本需调理阴阳平衡。中医诊病首先要明辨阴阳,阴阳不辨,调病往往是南辕北辙。例如:肾虚分阳虚和阴虚。阳虚者滋阴,腰越来越痛,阴虚者补阳,腰越来越酸。通过望诊辨阴阳主要从四个方面看。
1、形体:阴虚形瘦,阳虚形胖。
2、舌象:阳虚舌质淡,舌形胖,苔白,苔厚;阴虚舌质红,舌形瘦,苔少,苔薄。
3、神情:阳虚气短,懒语,抑郁不欢;阴虚燥热不安。
4、寒热:阳虚怕冷,阴虚怕热;阳虚者出凉汗,阴虚者出热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