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企业:用企业家精神创新公益
发布日期:2015-04-20浏览:2035
说到社会公益慈善,我们通常想到的是捐赠、济弱、作为“散财之道”的慈善组织。这的确构成了传统公益慈善的核心模式。慈善组织营造了一个“第三方付费”的机制,使用捐赠者的公益资源,向弱势群体提供无偿或低偿的服务。近年在英国逐渐成熟起来一个新概念――“社会企业”,突破了传统慈善组织的运营模式,为社会公益创新了新的路径。
所谓“社会企业”,简单说就是运用企业的经营手段来实现社会目标的组织。它的特点有三:其一,目标在于社会公益,从而是非营利组织的一种形式;其二,有成形的自我运营模式,主要通过运营而不是募捐获得资源;其三,常常通过与社区的利益反馈运作。因而,看一个社会企业,只需抓住它的两条链:一个是社会链,即它面对和解决的社会问题;另一个是商业链,即它的经营模式。
以英国为例,社会企业的运营领域涉及教育、交通、回收、服务、健康、住房、建筑、期刊、餐饮等各个方面;而它们的社会目标,包括艾滋病、精神疾病、吸毒、犯罪、失业、文盲、残疾、老人等等最难以应对的社会问题。社会企业的概念在提出之后很快推广开来,正因为通过它的模式创新,一方面大大拓宽了慈善组织可能应对的社会问题范畴;另一方面突破了慈善组织对“第三方付费”的资源依赖,开创了自我运营的慈善模式,从而为慈善组织最普遍困惑的问题――资源不足和资源依赖――提供了新思路。
将社会目的与企业运营手段结合,可以创新出各种社会企业的模式,在此仅以英国的一些成功案例为由,介绍六种常见的社会企业创新模式,以便激发更多的创新。
模式一,发现并直接连接相互关联的社会需求。例如一个叫TRACK2000的废旧物品周转组织,是两个无业人员创办的集物资回收、维修、二手销售为一体的机构,至今已有近20年历史。它的商业链是将废旧物资回收的需求与贫困家庭对二手货市场的需求连接起来,中间再加入培训无业人员维修技能的中转站,从而节省了大量的组织运作成本;在社会链上,却同时兼顾了环保、扶贫、无业人员救助等三方面的社会效益。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好食物计划”,即把超市即将过期但尚新鲜可口的食品免费拿来,通过救助站分发给流浪人员,向他们提供不仅是吃饱,而且是有营养、有质量的食物。它的经营成本也只有管理协调支出,这都是组织通过运作实现其社会目标的典例。
模式二,创造和分享利润空间。一般的企业是创造利润,为资产所有者积累财富。如果企业同样创造利润,收益却用于社会事业,那么它就是社会企业了。例如“大问题”杂志社,它首先是一个普通的杂志社,杂志内容与流浪者、慈善也无关系,唯一不同的是杂志经营利润不是被投资者拿走,而是让利给销售者了,这些销售者都是失业或流浪人员。通过低价提供杂志,大问题杂志社已为51000个无家可归者提供了一个自立生活的机会,实践着杂志社创办初的宗旨:让流浪者有尊严地生活。
模式三,内部捐赠。如果说传统的慈善模式是甲捐给慈善组织,组织为乙服务,那么这种社会企业模式中的甲就是该慈善组织自身。例如“相信触觉”戏剧治疗团,让残疾人参与到表演中,改善其身心状况,给他们快乐健康的生活。该组织的经济平衡主要依靠它的创始者――一位已退役的著名舞台表演家,通过自己的义演收入反捐回组织。
模式四,是最多用、最常见的创新模式,即救助并开发人力。传统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偏重单纯的“给予”式,而社会企业所做更多在于为他们提供自立生存和能力发展的机会。例如Cyrenians农场,收留无家可归青年,让他们参与劳动,并用自己的工作所得负担自己的生活,从而使他们同样可以有体面的而不是被救助的生活;再如学徒餐厅,它与培训部结合,由学徒做服务生,有能力了再自己出去工作;“新生活”类似,专门组织失业和辍学人员成立建筑队,给他们创造就业机会;“万花筒”是以青年俱乐部形式运作的戒毒中心;“第四部门”则是帮助精神病人的,它开设有旅社、肥料厂、木材厂、洗衣店、刺绣公司、外卖店等六个部门,员工中雇佣了25%的精神病患者,他们不被暴露身份,与其他员工一起工作,获得自己有价值有尊严的生活。中国计划经济下的福利企业与此有些类似,但是社会企业完全是私人运营、自我维系的。
模式五,合作经济。这类社会企业也很多,比如在泰晤士河边最好地段建成廉租房的合作建房组织,“公平贸易”组织等,合作经济旨在减少中间商业环节,减少资本剥削,从而使劳动力获得最大的收益。
模式六,社区利益循环。社区是一个人们相互关联更紧密的小的社会系统,通过利用社区场馆和其他资源,为社区人们提供就业机会、开发社区的合作经济,形成社区利益的自我循环,可以整体改变社区的面貌。例如Bromley-by-Bow社区中心就是从教堂向居民开放活动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融艺术、生活、居民所有医疗中心等于一体的社区组织,使伦敦最不景气地区的社区发展成一个兴旺的社区。
社会企业的运营模式还有很多可能性,无论哪一种,都离不开两点:社会关怀和企业家精神。很多社会企业本源于慈善组织举办的实体,但是这些优秀的社会企业,也首先必须是一个优秀的企业,而不是靠好心运作的组织。例如,大问题杂志社是全英最好的杂志之一,学徒餐厅连续三年入选伦敦最佳50家餐厅,第四部门的玛丽六姐妹旅舍每每提前一个月就预定满客,优秀的企业管理经验使得它们得以存在下去。社会企业的创办者很清楚,人们可以当作做慈善光顾你一次,但是不可能靠好心维系组织生存。所以社会企业家不仅需要对社会问题的关怀,还需要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以及比企业家更优秀的管理水平。也曾经有人试图学习大问题杂志社的模式,用办杂志救助失业,但是杂志没有人买,慈善目的也就无从谈起了。
当然,社会企业之所以在办慈善时还将经营做的如此优秀,也有它比企业更有竞争力的“王牌”,这正是它的慈善理念。比如大问题杂志的畅销,一个重要“拳头产品”是每期的封面采访,因为杂志社的特性,他们常常采访到独家新闻,包括从不接受商业媒体采访的名人的访谈;物资回收、旅馆、商店等,能保证客户,首先它们对客户的服务绝不比同类企业差,甚至更到位,让客户在分毫不损地“享受”到自己所需服务的同时,“顺便”兼做了慈善,就会有很多人何乐不为了。如果没有这个前提,需要人们在“慈善”与“需求”之间做出平衡选择,社会企业就很难长远维系。
面对当今社会诸多的艰难话题,如失业、吸毒、犯罪、精神残疾等,社会企业创新出了一条新的可能的解决途径。更重要的,是它再次激起的观念,即企业家精神和人的创新。社会企业的模式很多,社会企业之外的社会创新空间更大,我们能够从已有经验中得到的,除了技术,更需要的是广博的社会关怀之心,以及人类自由精神的创意。
所谓“社会企业”,简单说就是运用企业的经营手段来实现社会目标的组织。它的特点有三:其一,目标在于社会公益,从而是非营利组织的一种形式;其二,有成形的自我运营模式,主要通过运营而不是募捐获得资源;其三,常常通过与社区的利益反馈运作。因而,看一个社会企业,只需抓住它的两条链:一个是社会链,即它面对和解决的社会问题;另一个是商业链,即它的经营模式。
以英国为例,社会企业的运营领域涉及教育、交通、回收、服务、健康、住房、建筑、期刊、餐饮等各个方面;而它们的社会目标,包括艾滋病、精神疾病、吸毒、犯罪、失业、文盲、残疾、老人等等最难以应对的社会问题。社会企业的概念在提出之后很快推广开来,正因为通过它的模式创新,一方面大大拓宽了慈善组织可能应对的社会问题范畴;另一方面突破了慈善组织对“第三方付费”的资源依赖,开创了自我运营的慈善模式,从而为慈善组织最普遍困惑的问题――资源不足和资源依赖――提供了新思路。
将社会目的与企业运营手段结合,可以创新出各种社会企业的模式,在此仅以英国的一些成功案例为由,介绍六种常见的社会企业创新模式,以便激发更多的创新。
模式一,发现并直接连接相互关联的社会需求。例如一个叫TRACK2000的废旧物品周转组织,是两个无业人员创办的集物资回收、维修、二手销售为一体的机构,至今已有近20年历史。它的商业链是将废旧物资回收的需求与贫困家庭对二手货市场的需求连接起来,中间再加入培训无业人员维修技能的中转站,从而节省了大量的组织运作成本;在社会链上,却同时兼顾了环保、扶贫、无业人员救助等三方面的社会效益。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好食物计划”,即把超市即将过期但尚新鲜可口的食品免费拿来,通过救助站分发给流浪人员,向他们提供不仅是吃饱,而且是有营养、有质量的食物。它的经营成本也只有管理协调支出,这都是组织通过运作实现其社会目标的典例。
模式二,创造和分享利润空间。一般的企业是创造利润,为资产所有者积累财富。如果企业同样创造利润,收益却用于社会事业,那么它就是社会企业了。例如“大问题”杂志社,它首先是一个普通的杂志社,杂志内容与流浪者、慈善也无关系,唯一不同的是杂志经营利润不是被投资者拿走,而是让利给销售者了,这些销售者都是失业或流浪人员。通过低价提供杂志,大问题杂志社已为51000个无家可归者提供了一个自立生活的机会,实践着杂志社创办初的宗旨:让流浪者有尊严地生活。
模式三,内部捐赠。如果说传统的慈善模式是甲捐给慈善组织,组织为乙服务,那么这种社会企业模式中的甲就是该慈善组织自身。例如“相信触觉”戏剧治疗团,让残疾人参与到表演中,改善其身心状况,给他们快乐健康的生活。该组织的经济平衡主要依靠它的创始者――一位已退役的著名舞台表演家,通过自己的义演收入反捐回组织。
模式四,是最多用、最常见的创新模式,即救助并开发人力。传统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偏重单纯的“给予”式,而社会企业所做更多在于为他们提供自立生存和能力发展的机会。例如Cyrenians农场,收留无家可归青年,让他们参与劳动,并用自己的工作所得负担自己的生活,从而使他们同样可以有体面的而不是被救助的生活;再如学徒餐厅,它与培训部结合,由学徒做服务生,有能力了再自己出去工作;“新生活”类似,专门组织失业和辍学人员成立建筑队,给他们创造就业机会;“万花筒”是以青年俱乐部形式运作的戒毒中心;“第四部门”则是帮助精神病人的,它开设有旅社、肥料厂、木材厂、洗衣店、刺绣公司、外卖店等六个部门,员工中雇佣了25%的精神病患者,他们不被暴露身份,与其他员工一起工作,获得自己有价值有尊严的生活。中国计划经济下的福利企业与此有些类似,但是社会企业完全是私人运营、自我维系的。
模式五,合作经济。这类社会企业也很多,比如在泰晤士河边最好地段建成廉租房的合作建房组织,“公平贸易”组织等,合作经济旨在减少中间商业环节,减少资本剥削,从而使劳动力获得最大的收益。
模式六,社区利益循环。社区是一个人们相互关联更紧密的小的社会系统,通过利用社区场馆和其他资源,为社区人们提供就业机会、开发社区的合作经济,形成社区利益的自我循环,可以整体改变社区的面貌。例如Bromley-by-Bow社区中心就是从教堂向居民开放活动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融艺术、生活、居民所有医疗中心等于一体的社区组织,使伦敦最不景气地区的社区发展成一个兴旺的社区。
社会企业的运营模式还有很多可能性,无论哪一种,都离不开两点:社会关怀和企业家精神。很多社会企业本源于慈善组织举办的实体,但是这些优秀的社会企业,也首先必须是一个优秀的企业,而不是靠好心运作的组织。例如,大问题杂志社是全英最好的杂志之一,学徒餐厅连续三年入选伦敦最佳50家餐厅,第四部门的玛丽六姐妹旅舍每每提前一个月就预定满客,优秀的企业管理经验使得它们得以存在下去。社会企业的创办者很清楚,人们可以当作做慈善光顾你一次,但是不可能靠好心维系组织生存。所以社会企业家不仅需要对社会问题的关怀,还需要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以及比企业家更优秀的管理水平。也曾经有人试图学习大问题杂志社的模式,用办杂志救助失业,但是杂志没有人买,慈善目的也就无从谈起了。
当然,社会企业之所以在办慈善时还将经营做的如此优秀,也有它比企业更有竞争力的“王牌”,这正是它的慈善理念。比如大问题杂志的畅销,一个重要“拳头产品”是每期的封面采访,因为杂志社的特性,他们常常采访到独家新闻,包括从不接受商业媒体采访的名人的访谈;物资回收、旅馆、商店等,能保证客户,首先它们对客户的服务绝不比同类企业差,甚至更到位,让客户在分毫不损地“享受”到自己所需服务的同时,“顺便”兼做了慈善,就会有很多人何乐不为了。如果没有这个前提,需要人们在“慈善”与“需求”之间做出平衡选择,社会企业就很难长远维系。
面对当今社会诸多的艰难话题,如失业、吸毒、犯罪、精神残疾等,社会企业创新出了一条新的可能的解决途径。更重要的,是它再次激起的观念,即企业家精神和人的创新。社会企业的模式很多,社会企业之外的社会创新空间更大,我们能够从已有经验中得到的,除了技术,更需要的是广博的社会关怀之心,以及人类自由精神的创意。